2014。11月
|
|
作者:彼得.提爾(Peter Thiel), 布雷克.馬斯特 (Blake Masters) 著,季晶晶 譯
複製別人的模式比創新事物容易。做大家都知道怎麼做的事、提供更多熟悉的東西,這是由1到n。不過如果只複製前人的路,就無法學習到他們的精髓。創新是由0到1。創新獨一無二,創新的時機與開創出的結果也是新鮮奇特的。作者獨特的邏輯與眼光,帶你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。
|
|
作者:朱立安.巴吉尼 (JULIAN BAGGINI) 著,謝佩妏 譯
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,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:有機就是良心?吃素比吃肉慈悲?純手工製作比機器量產好?而關於吃的行為,作者也指出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: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?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?實際體重和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,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距離?針對這些反思,本書將一一加以辯證與釐清。
|
|
作者:宋怡慧 著
荒廢的圖書室、排山倒海的訕笑流言冷嘲熱諷、沒資金沒人力……這些都沒有擊潰她,因為她始終堅信,閱讀能讓孩子的成績更好。更重要的是,閱讀能讓孩子自主學習,那才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競爭能力,也是父母或老師所最需要教給孩子的。閱讀是決定個人競爭力的關鍵核心,關乎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,是終身適用的自學能力。
|
|
犯了戒
作者: 費迪南.馮.席拉赫(Ferdinand von Schirach)著,薛文瑜 譯
孑然一身的瑟巴因緣際會成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,擅長「交溶」的疊影手法,反映「真相」與「事實」的差異。後來卻捲入一樁謀殺案,涉嫌綁架姦殺少女,並在刑求下招認犯案。案情撲朔,暗影交疊浮現,宛若暗房中漸次顯影的照片沖洗過程。瑟巴的動機為何?他和辯護律師所看見的是「真相」還是「事實」?法院如何評估呈堂證供,那些證據與真相有何關連?
|
|
被討厭的勇氣
作者:岸見一郎,古賀史健 著,葉小燕 譯
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?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?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?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?或許是因為,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!問題不在於「世界」是什麼樣子,而在於「你」是什麼樣子。有人討厭你,正是你行使自由、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。
|
|
笑的科學
作者:溫斯 (Scott Weems) 著,劉書維 譯
你知道人為什麼會笑嗎?為什麼不同的人聽了同一個笑話卻有不同反應?笑話帶有什麼獨特的訊息?幽默有公式可循嗎?大笑時,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為了解開以上種種問題,作者從認知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切入,網羅各種與幽默有關的研究及有趣的笑話,依序解釋幽默是什麼、分析幽默的目的,並說明幽默對我們的重要性。
|